close

太害羞,可能也是焦慮症的一種!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朝誠表示,一般人會認為「宅男宅女」只是出於個性上的害羞才導致其長期躲在家裡不敢出門,卻忽略了其罹患了「社交焦慮症」的可能性。社交焦慮症是一種的精神疾病,林朝誠呼籲民眾,要多加注意親友是否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若有此傾向應陪伴其接受醫師的評估治療。

 

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對社交或公開場合感到強烈恐懼或焦慮的精神疾病,約有4%14%左右的人會罹患此病,且真正的病因不詳,醫界認為其和基因遺傳有關。他補充說,通常發病於1416歲的青少年,而且平均的病程長達20年以上。

 

罹患之後會引發哪些焦慮症症狀?通常當患者處於社交情境,意即餐廳、演講等需要在公開場合講話的時刻,甚至是講電話,都會因太過緊張而出現發抖、臉紅、冒汗、心悸、胸悶等生理症狀,並伴隨無法忍受的恐懼,有時候會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也就是社會認為的「宅男宅女」。

 

病患對於自己的表現常有不合理的負面想法,認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對,也會覺得別人會時常注意自己的表現,一旦自己表現不如預期,別人馬上就會否定自己。而病患雖然能夠理解這樣的焦慮或害怕是過度誇張,但卻無法跳脫負面情緒,有些人會為了逃避,開始酗酒、吸毒或是沉迷網路。

 

社交焦慮症常常伴隨著其他合併症一起出現。約有37%的病患病情合併有重鬱症、24%的患者會有酒精或是藥物濫用的情形、7.9%的人會網路成癮;而合併憂鬱症的病患的自殺意念和企圖都比其他病患來得高。

 

網路其實也可以成為一種焦慮症治療方式。談到該如何治療社交焦慮症,醫師表示,台灣目前的治療方式分成藥物治療和團體治療,常常會合併使用;而現在網路上也出現了許多病友的自助團體,病友會透過網路和其他人交換生病歷程以及治療的經驗,雖然缺少和醫師的面對面互動,但也不失為一個初步面對的方式。

 

由於社交焦慮症是最近才被認可為正統的精神疾病,要多加注意親友是否有此傾向。他也提醒民眾,「求診」這項行為對於患者也是一種社交情境,很多患者因此畏懼向醫師求助,如果身邊的親友有類似情況發生,可以陪伴其接受醫師的評估治療,早日走出疾病陰影。

 

資料來源:tw.news.yahoo.com/太害羞是病-醫師-提防社交焦慮症-111200041.htm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sleepy 的頭像
    sosleepy

    so sleepy ... zZzZzZzZzz

    sosleep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